news center
我国神经科学的一代宗师、我国科学院最早的学部委员(院士)、中科院上海脑研讨所的创办人张香桐先生,总算走完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人生旅途。4日下午3时45分,在上海华东医院的病室里,这位百岁院士慈祥地闭上了双眼。闻此凶讯,记者即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办公室取得联系,随后采访了两位跟从张先生多年、并在神经科学研讨范畴卓有成就的复旦大学脑科学研讨院神经生物学研讨所赵志奇教授和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讨所吴建屏院士。
吴建屏院士1958年起就在张香桐先生的试验室作业,一直到1964年出国。赵志奇教授则是1962年大学结业后到张先生的试验室做了近十年的帮手,他们两位在神经科学界有张先生的大弟子和二弟子之称。谈起自己的恩师,两位弟子无不充溢感念、敬重之情。
赵志奇说,张香桐先生和前些年逝世的冯德培先生都有我国神经科学一代宗师之美誉。农家出世的张香桐的生长、成才之路充溢崎岖,家境贫寒、苦难多多造就了他终身刻苦自励、靠自己的斗争改变命运的刚强性情。张香桐14岁才上小学,两年里念完小学课程。
抗战十分困难的时间,张香桐授命护卫心思研讨所的图书和仪器到云、贵后方,在流离波动的环境下还从事解剖学研讨。为了能在世界一流试验室学习进修,30多岁的张香桐饱经曲折得以到耶鲁大学留学,他的导师是耶鲁大学十分有名的大师级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在国外闻名已是40多岁了,他在1956年回国时正是他在美国的研讨作业做得最好的时分。赵教授说他前几年到耶鲁大学拜访时,有位了解张先生的美国学者说,假如张香桐不回国,有或许得诺贝尔奖。而张先生自己在谈起这件事说他对那时回国一点也不懊悔,因为他回国开创了中枢神经电生理学研讨,并培养了一大批脑科学研讨人才,许多成为国内高校的神经生理学的学术带头人。因为他在学术界的名声,其时许多前苏联和东欧的学者都想到张香桐的试验室作业,先后有5名到他的试验室进修学习,其中有后来的乌克兰科学院院长等一批闻名学者。
谈到张香桐先生当年决然回国的景象时,吴建屏院士弥补说,1956年张先生回国时正是工作上处于顶峰阶段,宣布了适当数量的论文。他能抛弃在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讨所优秀的作业环境,明知回国后作业条件相差极大,仍是决议回国,他的意图只要一个,便是使用自己的学问协助树立我国的生理学研讨。他回国的阅历也是费尽曲折,历时一个多月绕道欧洲,最终经前苏联回国,为了不引起美方的阻扰,他的藏书、存款、家具都没有带,仅仅带了一些必需的试验仪器,只身回国。
赵教授说,张香桐院士是我国中枢神经生理学的开创人和奠基者之一,也是我国从事痛苦生理学研讨的奠基者之一,是世界痛苦学会的发起人、奠基会员和声誉会员。张先生对我国神经科学的一大奉献是为我国的神经科学研讨、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
大器晚成的张香桐能取得这样的学术位置与其孜孜以求专心干事的风格有很大的联系。给吴建屏留下极深形象的是张先生专心科学研讨的固执精力:张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搞他的生理学科学研讨,没有什么事能涣散他的精力,即便在文革期间他仍坚持做到这一点,在“牛棚”里还能抓紧时间写科普读物,《癫痫答问》一书便是在“牛棚”里完结的。有一次他在美国遇事故只能卧床,卧床期间什么事都不精干,但张先生仍不想浪费时间,他看见床上贴有“朱子家训”,他就设法把它译成英文。吴院士慨叹地说,这样一辈子专心于一件事,而不会被任何其他工作所搅扰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这也是他能取得很大成果的重要原因。
在赵志奇教授看来,对做试验充溢爱好,什么都自己着手做是张先生最大的特色。“他亲身着手做试验直到70岁。他对学生要求很严厉,要他们着手,要知其然并且要知其所以然。而一旦当自己不在第一线做试验后,请他去做全国性学术会议的陈述时,他说自己现已不做试验了,没有自己的研讨结果不适合去陈述”。
张香桐,男,1907年11月27日出世,河北正定县人,中科院资深院士。1933年结业于北京大学生理系,1943年去美国,1946年取得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末回国。1957至1980年,担任原我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讨所研讨员,1980至1984年,任原我国科学院上海脑研讨所研讨员、所长。1999年11月起担任我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讨所声誉所长。